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2:00-12:05 |
开场致辞
李青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
2 | 12:05-12:20 |
I型神经纤维瘤病MDT诊疗模式及基础研究平台建立 |
王智超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3 | 12:20-12:35 |
神经纤维瘤病的治疗体验 |
张金明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4 | 12:35-12:50 |
I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颅底病变的诊疗 |
吴祎炜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5 | 12:50-13:05 |
丛状神经纤维瘤整形外科诊疗经验分享 |
杨喆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
6 | 13:05-13:20 |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神经纤维瘤病手术中的应用 |
周维贇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7 | 13:20-13:35 |
药物治疗在神经纤维瘤病的应用 |
顾熠辉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8 | 13:35-13:55 |
点评 |
||
9 | 13:55-14:00 |
总结
张金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4:00-14:05 |
基底细胞癌的规范化诊治及新型治疗方案探讨 |
陈俊杰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2 | 14:05-14:10 |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规范化治疗初探 |
艾勇 |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 |
3 | 14:10-14:15 |
复发性皮肤恶性肿瘤诊治经验及教训 |
李岩 |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
4 | 14:15-14:20 |
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修复策略 |
陈宸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5 | 14:20-14:25 |
皮肤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巨大眼睑缺损的修复 |
兰俊红 |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
6 | 14:25-14:30 |
广泛烧灼结合皮片游离移植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修复中的应用 |
吴磊 |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
7 | 14:30-14:35 |
WTAP通过m6A依赖性方式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雷帕霉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机制研究 |
黄志顺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
8 | 14:35-14:40 |
DDX46沉默通过激活细胞凋亡和自噬来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增殖 |
金洪娟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9 | 14:40-14:45 |
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 |
熊伟 |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10 | 14:45-14:50 |
皮肤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诊疗特点及文献回顾 |
卜凡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11 | 14:50-14:55 |
面部基底细胞癌扩大切除继发缺损整形外科修复22年体会 |
陈阳 |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福州市性病防治中心) |
12 | 14:55-15:00 |
难治性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美学重建及综合治疗 |
王晨超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13 | 15:00-15:05 |
高龄患者面部鳞状细胞癌术后局部皮瓣的临床应用 |
温立霞 |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
14 | 15:05-15:10 |
双层人工真皮在白化病合并基底细胞癌中的应用1例 |
徐宏彦 |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5:10-15:15 |
不同手术方式对恶性黑色素瘤性别特异性生存差异的研究 |
莫然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2 | 15:15-15:20 |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恶性黑色素瘤生存免疫评分指标 |
宁胥超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
3 | 15:20-15:25 |
过表达cMA3 结构域增加黑色素瘤B16细胞对达卡巴嗪的药物敏感性 |
唐明睿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4 | 15:25-15:30 |
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光热及光动力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
邵伊宁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5 | 15:30-15:35 |
皮肤黑色素瘤免疫lncRNA预后风险模型构建和验证分析 |
杨淑德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6 | 15:35-15:40 |
低表达的MAN1A1促进黑色素瘤生长转移与顺铂耐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蔡北辰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7 | 15:40-15:45 |
恶性黑色素瘤中基于巨噬细胞相关标志物构建预后风险与个性化治疗模型 |
柯若楠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8 | 15:45-15:50 |
Ang2-siRNA质粒壳聚糖磁性纳米微粒抑制裸鼠移植性恶性黑色素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
倪雪君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9 | 15:50-15:55 |
综合基因微阵列分析鉴定皮肤黑色素瘤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候选小分子药物 |
陈璐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10 | 15:55-16:00 |
基于多组学分析解析早期原发性黑色素瘤的转移潜能及适当的辅助治疗方式 |
沈康杰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11 | 16:00-16:05 |
黑色素瘤BRAF抑制剂耐药新机制:USP18去泛素化调控cGAS诱导肿瘤保护性自噬 |
马周瑞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12 | 16:05-16:10 |
运用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与皮肤黑色素瘤预后相关的基因 |
陈思超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13 | 16:10-16:15 |
基于单细胞多组学方法识别黑色素瘤内异常调控的神经生成-免疫微环境基因程序网络 |
王犇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
14 | 16:15-16:20 |
单细胞水平探索肢端恶黑淋巴结转移的初步研究 |
卫传元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6:20-16:25 |
隆突性纤维肉瘤的协和整外模式 |
曾昂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2 | 16:25-16:30 |
重视巨型皮肤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
罗旭松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3 | 16:30-16:35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疗策略 |
孙笛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4 | 16:35-16:40 |
“AISS”策略在躯干部巨大神经纤维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分析 |
张璠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5 | 16:40-16:45 |
MEK1/2抑制剂对丛状神经纤维瘤的治疗效果及耐药机制研究 |
王薇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6 | 16:45-16:50 |
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在NF1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及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
王智超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7 | 16:50-16:55 |
脂肪干细胞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作用机制 |
袁兆琪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8 | 16:55-17:00 |
MEK抑制剂治疗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疗效评估及耐药机制研究 |
顾熠辉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9 | 17:00-17:05 |
隆突性纤维肉瘤的治疗体会 |
吕仁荣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
10 | 17:05-17:10 |
系列穿支皮瓣在鼻部肿瘤切除多个亚单位美学修复与再造的临床应用 |
王宝云 | 贵州省人民医院 |
11 | 17:10-17:15 |
皮肤隆突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的构建 |
李亚楠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12 | 17:15-17:20 |
鉴别孤立性神经纤维瘤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新策略:体外培养雪旺细胞结合外周血的NGS测序 |
郭呈瑞 | 浙江省人民医院 |
13 | 17:20-17:25 |
两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整形外科治疗及文献复习 |
陈强 |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
14 | 17:25-17:30 |
背部臀部巨大神经纤维瘤一例病例报道 |
杨喆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
15 | 17:30-17:35 |
一例背部巨大神经纤维瘤手术切除经验总结 |
王川 |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
16 | 17:35-17:40 |
整形外科技术修复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一例 |
高倩倩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
17 | 17:40-17:45 |
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是否必须进行血管栓塞? |
贾晶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18 | 17:45-17:50 |
基于CT图像鉴别NF1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及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AI模型建立 |
魏澄江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19 | 17:50-17:55 |
背部脑回状巨大浅表脂肪瘤样痣治疗经验一例 |
肖一丁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20 | 17:55-18:00 |
负压辅助闭合技术在乳房外Paget病广泛切除并中厚皮片移植术中的应用 |
赵健芳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